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0年12月25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楠溪江 乡土
2020年12月25日

“永嘉四灵”吟谢公

旧时积谷山“谢客岩”篆刻 林鸿麟供图

“永嘉四灵”     戴宏海绘

“永嘉四灵”雕塑      温州博物馆

□  胡雄健

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是永嘉文化的重要元素,更是温州地域文化的经典。起源于永嘉的“谢客诗风”,孕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骚客。“诗凭景物全”(徐照),谢守热爱山水景物的感情,深为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“永嘉四灵”所继承。

徐照:古时山未显,谢守只空还

“永嘉四灵”,是指南宋徐照、徐玑、翁卷和赵师秀四人,因名号中都有“灵”字,彼此志趣相投,艺术相合、诗风相同,朝夕相聚且同为永嘉郡的本土诗人,故得名。“永嘉四灵”的诗体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、田园诗人的传统,满足于啸傲田园、寄情泉石的闲适生活,在艺术上,追求平易秀润、简淡清逸的白描式诗风,与用典繁复难懂的江西诗派形成鲜明对比。诗宗晚唐姚合、贾岛,轻古体而重近体,尤重五律。“贵精不求多,得意不恋事”,是继谢灵运之后在温州出现的第一个本土诗人群体。入选清初《宋诗钞》的两宋诗人共有100位,“四灵”占了温籍诗人半壁江山。以“永嘉四灵”为代表的永嘉诗派与永嘉事功学派、永嘉杂剧共同成就了宋代温州文化的三大创举(陈增杰)。

徐照(?-1211),字灵晖。家境贫寒,终生未仕,一生嗜茶、好游山水。按“四灵”的老师叶适的说法,徐照名齐贾浪仙(贾岛),是“四灵”中第一个提倡晚唐诗风而反对江西诗派的,所作多近体诗,尤以五律居多。如其咏雁荡《灵岩》:

雁荡最奇处,众岩生此间。问名僧尽识,得句客方闲。

洞峻猕猴入,天晴瀑布悭。古时山未显,谢守只空还。

谢灵运出守永嘉期间,曾游历过乐清,并留下与此有关的三首诗:《从筋竹涧越岭溪行》、《白石岩下经行田》和《行田登海口盘屿山》。遗憾的是,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旅游达人,谢守却未到过雁荡山,其原因正如徐照所述“古时山未显”,因雁荡出名始于宋代,“南渡名方著,唐人不到兹”(徐玑《雁山》)。谢太守与“海上名山、寰中绝胜”雁荡山擦肩而过,虽在情理之中,但徐照仍不免为之惋惜并溢于诗表。

 徐照循谢灵运“登江中孤屿”,浮想联翩,睹物思贤,“却疑成片石,曾坐谢公身”(《题江心寺》)。

徐玑:州民多到此,犹自忆髯公

徐玑(1162-1214),号灵渊,祖籍福建,随父潮州太守徐定迁居瓯江之畔,“始为温州永嘉人”。受父“致仕恩”得职,浮沉州县,当过建安、龙溪等县级官吏,为官清正,“诗与徐照如出一手”,“二人才分尤相近”(纪晓岚)。徐玑是四灵中最“粉”谢灵运的,至少在四首五言诗中提到谢公履迹,如《初夏游谢公岩》:

又取纱衣换,天晴起细风。清阴花落后,长日鸟啼中。

水国乘舟乐,岩扉有路通。州民多到此,独自忆髯公。

位于郡城积谷山(别称东山)的谢公岩,亦称谢客岩、康乐岩。因谢灵运小名客儿,袭封康乐公(侯),并且是“生胡人”,长髯飘飘,故称“髯公”。在其封地康乐县(今江西宜春)的谢氏后裔中,就流传着“铁须太祖”因美髯示警,骑“草马”避乱山中的故事。“郡郭东南积谷山,谢公曾在此跻攀”(唐· 张又新);“相传崖上篆,犹是谢公书”(清·袁枚)。吴越国温州刺史钱铧有《康乐岩题记》;明代永嘉姜准《岐海琐谈》:“其篆书刻留木石者,积谷山外有‘谢客岩’,字大经(径)二三尺,笔画奇古,不知为何人所书”。宋人吟诵“谢公岩”者多多,如北宋“铁面御史”赵忭赴温与子相聚时,留有《抵永嘉题谢公岩》五律一首;元丰永嘉九先生之一的许景衡也作有五律《谢公岩》。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在《永嘉百咏》中提到的“寂寂绿岩畔”(《春草池》)、永嘉学派开创者薛季宣的“康乐屏岩静”(《游飞霞洞》),说的也都是谢公(客)岩,但写的最美妙的还数徐玑(南航)。

谢灵运《登上戍石鼓山诗》中的石鼓山,在瓯江下游支流戍浦江边,俗称猪牯山。徐玑的《谢步石鼓山》,就是重走谢公路:

谢公曾步处,石鼓尚依然。地狭川多涨,山高浦欲旋。

不因诗句说,更复有谁傅。怀望徘徊久,寒郊起暮烟。

石门洞,原属永嘉,今归青田,因谢灵运的诗题中,有多首涉及石门,故石门洞就成了宣扬谢灵运的文化旅游重地。徐玑的《题石门洞》,亦忆及谢公:

瀑水东南冠,庐山未足论。飞来长似雨,流处不知源。

洞裹龙为宅,溪边石作门。修竹谢康乐,庵有故基存。

石门洞在瓯江边,谢灵运从永嘉卸任回(上虞)始宁途中,曾作《归途赋并序》:“发青田之枉渚,逗白岸之空亭”。乘舟逆流而行时,或曾在石门洞逗留,据传北宋时洞中还建有谢公草堂,但徐玑去时,早已倾圯,唯“有故基存”了。

徐玑经年在外,游走他乡,所作《黄碧》诗:“相逢行路客,半是永嘉人”,颇有唐代孟浩然“借问同舟客,何时到永嘉”的韵味,并不时思及谢公履迹,如《送朱学谕游建上赴陈提举约》:

星郎复持节,垂榻待君来。又醉闽溪酒,因沾谢履苔。

天寒松子落,腊月茗花开。白发伤离绪,何堪节物催。

谢灵运在永嘉山水间游走时,改良了一种木屐,即活动的登山鞋,上山去前齿,下山去后齿,时人称作“谢公履”,亦叫“谢公屐”、“谢屐”,后世屡屡入诗。如谢氏的骨灰级粉丝李白: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;唐台州刺史李敬方:谢屐缘危磴,戎装逗远村。朱学谕,嘉兴人,徐玑好友,如《腊日同朱学谕登翠麓亭》。

翁卷:城隅古谢村,博士草堂存

翁卷,字灵舒,终生布衣,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诗人之一,因其名篇《乡村四月》,长期入选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本。对四灵诗歌多有微词并倾向于江西诗派的南宋诗人刘克庄,对翁卷也是佩服得紧:“有时千载事,只在一联中”。福建古田前洋村建于清初的余家大厝,柱上有联: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朝文;室有余香宝桂谢兰周氏草。联中的“周氏草”就出自翁卷的《题周氏东山堂》:

城隅古谢村,博士草堂存。唯见烟霞起,全无市井喧。

鹊来巢木末,龟出戏蒲根。消得吟诗客,凭栏看几番。

光绪《永嘉县志》:“积谷山在县治东南隅......周行己于此建东山堂”。博士,即指周行己,“谢守登临地,今为博士居”,淳熙五年榜眼叶适和永嘉嘉定朝进士赵汝回、叶杲都有《东山堂》诗传世。东山堂所在之积谷山,是谢灵运履迹集中之地,“千年温俗意,四榜谢公名”(赵忭《抵永嘉题谢公岩》)。这里不但有谢公(客)岩,还有谢村(今谢池巷),如唐司空图《寄永嘉崔道融》:“碧云萧寺霁,红树谢村秋”。崔道融,唐末永嘉县令。积谷山麓的池上楼、春草池,出自谢灵运的千古名句,“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”,并为历代诗人所热捧,翁卷则将之点化入秋景:烟生园柳暮鸦集,水涸池塘秋草侵(《行药作》)。

赵师秀:青草池塘处处蛙

赵师秀(1170-1219),号灵秀、灵芝,宋太祖八世孙,绍熙元年20岁时就进士及第。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《永嘉四灵》的温籍作者吴晶认为,“四灵”写的最好的一首诗,当属赵师秀的《约客》:

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。

有约不来过夜半,闲敲棋子落灯花。

这首诗以极简白描法,绘出一幅春夏之交的清新画面,明净自然。宋人喜欢变用古人句子,赵师秀也有这雅好,“青草池塘处处蛙”,让人很自然的联想起谢灵运的招牌式名句:池塘生春草。谢公诗作中,诗题“出镜率”最高的当数“石门”,“石门”也因此成为谢灵运的象征和永嘉的文化符号,因为诗仙李白早已一锤定音,广而告之:康乐上官去,永嘉游石门;并“昭告天下”:朋友老魏曾“经永嘉,观谢公石门”。赵师秀对石门也情有所钟,不但作有《石门庵》,还有《石门寺》:

寺外山偕石,门因凿石开。野花黄类菊,寒笋绿黏苔。

官为看田至,僧方乞食回。一双檐际鸽,空觑出生台。

永嘉黄田有石门瀑、石门寺,并被普遍认为是谢灵运“行田”所经之处,“官为看田至”。尽管不能完全断定赵师秀诗中的石门寺就是永嘉黄田的,但徐照的《石门瀑布》,则在黄田东漈岙无疑,因为旧时石门瀑底深潭就叫老龙潭(参见2019年8月16日本报《清泉石上留,石门耿千秋》),并认定李白宣扬的康乐上官“永嘉游石门”,就在斯地:

一派从天落,曾经李白看。千年流不尽,六月地长寒。

洒木喷微沫,冲崖激怒湍。人言深碧处,常有老龙蟠。

“谢公石门”是永嘉千载流芳的文化符号,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郭密之,亦有《永嘉经谢公石门山作》:“谢客今已矣,我来谁与朋”。

赵师秀的《和陈水云湖庄韵》长诗,应属向谢公致敬之作,其中“时当新雨余,苍翠献林岭。既欣冲抱舒,复快远目骋”等句,明显有谢氏诗风,因为这种“入景很深”的审美趣味,正源自南朝永嘉太守和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